皮革防霉效果評價:對皮革防霉性能評價的實驗室方法匯總

377次 2024.10.25

  由于皮革面料加工環節繁多,所用化工材料多達數十種,因此皮革發霉一直是令制革廠家頭痛的問題。隨著皮革制品使用范圍的日益廣泛,我國皮鞋產量和皮革出口量的逐年增加,消除皮革霉變的問題就越顯突出。導致鞋類制品容易發霉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1)新材料的應用,如含油脂較重的材料或水性涂飾劑推廣應用,為一些細菌、真菌、霉菌的滋生提供了溫床。(2)歐盟嚴格限制使用殺蟲劑、防腐劑等,使得皮革產品內大量的細菌、霉菌得以存活。(3)倉儲或海上運輸溫度和濕度變化大,增加了產品受潮、霉變的風險。




  作為第三方檢測中心,中科檢測機構擁有CMA和CNAS認證檢測資質,檢測設備齊全,數據科學可靠,可出具國家認可的皮革防霉效果評價報告。


  皮革防霉效果評價方法


  皮革防霉劑防霉效果的評價一般包括2個方面:一方面是防霉劑效力的檢測,其主要目的是確定藥物對霉菌有無抑制或殺滅的能力,常用的評價方法有抑菌圈法、平板傾注法、點菌法、稀釋培養法、擴散法、最低抑菌濃度(MIC)的測定等;另一方面是皮革添加防霉劑后防霉效力的檢測,常用的實驗室評價方法有抑菌圈法、自然暴露法、濕室懸掛法、土壤埋沒法、培養基法等。


  目前被制革業經常使用的實驗室評價方法有:


  (1)抑菌圈法


  用圓紙片或圓皮片(一般直徑為2~4cm),在一定濃度的防霉劑溶液中浸漬或轉動處理一段時間后,將其貼附在涂布一定量的霉菌孢子懸浮液的培養基平板中央,然后在溫度為(28±1)℃、相對濕度≥95%的環境中培養一段時間,觀察圓紙片或圓皮片周圍有無透明的抑菌圈,或用游標卡尺測量抑菌圈的直徑。抑菌圈法僅是一種定性或半定量的方法,且抑菌圈的大小受防霉劑在瓊脂平板上的擴散能力(與防霉劑的性質、溶解防霉劑的溶劑的種類、培養基的組成、防霉劑在皮中的分布情況、培養條件都有關)的影響很大,因而參考作用有限。不過這種方法也有操作簡便、肉眼可辨認、直觀性好等優點,常用于防霉劑防霉效果的初步評價。


  (2)最低抑菌濃度(MIC)法


  將供試驗的防霉劑配制成一系列濃度,然后以無菌操作取出1mL,加入已滅菌的培養皿中,再往各培養皿中注入1mL供試菌種懸浮液(或用接種環取供試菌種懸浮液劃線接種于加入了防霉劑且凝固的瓊脂培養基平板上),最后往各培養皿中注入定量的40℃融化的瓊脂培養基,均勻混合、凝團后,將其置于溫度為(28±1)℃、相對濕度≥95%的環境中培養一段時間(一般為3~5d),檢查與比較能被藥劑全部抑制供試菌種的最低濃度。MIC法是一種定量方法,它能較好地反應出防霉劑毒力的大小,便于不同防霉劑之間防霉效果的比較,是目前最常用的毒力表達方式之一。但影響MIC值的因素很多,如供試菌種的來源、接種量、霉菌孢子懸浮液中霉菌孢子的個數、培養基、溶解防霉劑的溶劑種類、培養條件等,因此,比較不同防霉劑的MIC時,應在相同的條件下進行。


  (3)濕室懸掛法


  將經防霉劑處理后的皮塊(一般為2.5cm×5.0cm的長方塊),用噴霧器將供試霉菌孢子懸浮液噴灑在皮塊的表面,然后將其懸掛在恒溫恒濕箱中,溫度為(28±1)℃、相對濕度≥95%條件下培養28d,并定期觀察其霉變情況,由皮塊的長霉情況來判斷防霉劑的防霉效果。供試的菌種一般為黑曲霉、黃曲霉、桔青霉、頂青霉和木霉。這種測定方法是模擬自然環境的加速試驗,試樣防霉力達到0級或1級為合格,其它為不合格。


  以上方法各有優缺點,對同一種防霉劑,使用不同的評價方法,結果也許不大一樣,即使采用同一種方法,由于時間、地點和測試者等條件的不同,其結果也會有差異。因此,這些實驗室的加速試驗方法,只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防霉劑真正的應用性能還必須通過實際的應用來檢驗。


聯系我們 CONTACT US
  • 電話:400-133-6008

    地址:廣州市天河區興科路368號(天河實驗室)

    廣州市黃埔區科學城蓮花硯路8號(黃埔實驗室)

    郵箱:atc@gic.ac.cn